韓增和趙充國都不是霍光一派的嫡系人馬。
在大漢帝國,韓增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貴族。
韓增地位高,包括霍光在內(nèi)的所有大臣,韓增心情不好都可以不理。
崇高的地位使得韓增心高氣傲,也讓人給他交往的時侯壓力很大,所以韓增的人緣一向不太好。
趙充國這老軍頭,壓根就對朝廷那爛攤子沒有興趣,不管誰當皇帝,只要讓我老趙能打匈奴就成。
趙充國一輩子跟匈奴作戰(zhàn),絕對是打匈奴的頭號專家,只要讓他去打匈奴,誰當皇帝都行。
說起他為什么這么恨匈奴,就要從武帝時侯說起了。
趙充國年青時作為六郡的良家子弟,因為善于騎馬射箭被補為羽林衛(wèi)士。
他為人沉著勇敢,有很深的謀略,有著想”從士兵當將軍“的遠大志向,積極學(xué)習(xí)兵法,同時了解四方蠻夷的動向。
漢武帝調(diào)遣大軍出征討伐匈奴,趙充國以假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,結(jié)果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。
漢軍斷糧好幾天,死傷的人很多,形勢日益惡化,這樣下去全軍有覆沒的危險。
趙充國帶領(lǐng)一百多名壯士突破包圍,李廣利帶領(lǐng)士兵緊隨其后,這才得以逃生。
此戰(zhàn)過后,趙充國全身有二十多處受傷,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。
皇帝下令征召趙充國到出行所在的地方來,親自接見并探視他的傷情,感嘆稱贊,提升他任車騎將軍長史。
趙充國和李廣利是返回長安了,可是李陵就沒有這么幸運了。
李陵是李廣(沒錯,就是那個難封侯的飛將軍)長子李當戶之子。年少時為被漢武帝看中,任命為侍中、建章監(jiān)(禁衛(wèi)隊長),善于騎射,愛護士卒,本人口碑很好。
漢武帝認為他有他祖父之遺風(fēng),于是在武臺召見李陵,想安排他運輸李廣利的輜重。
李陵請求漢武帝說:“我所率領(lǐng)的邊關(guān)屯軍,皆是荊楚一帶的勇士,力氣大得可掐死老虎,射箭百發(fā)百中。
我希望能自己獨當一面,到闌干山南吸引單于部隊,不讓他們集中兵力攻擊李廣利的部隊?!?br/> 漢武帝告訴李陵:“我這次出兵眾多,沒有多余的騎兵分給你。”
李陵便向漢武帝下了保證:“不需要騎兵!我愿意以少敵多,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。”
今天的我們已經(jīng)很難知道李陵說這話,到底是將門之后骨子里的自信,還是為國效命的急切?
大西北戈壁沙漠,一馬平川,無遮無攔,易攻難守,一旦敵方發(fā)動騎兵攻勢,機動快速,剽悍凌厲,步兵幾乎沒有抵抗的可能,將陷入滅頂之災(zāi)。
當年的帝國雙壁衛(wèi)青、霍去病均是靠比匈奴更強大的騎兵突襲才一戰(zhàn)成名的。
李陵作為一名駐守西北邊關(guān),熟悉漠邊地貌的將領(lǐng)不會不懂這一點。
但立功心切的他還是選擇了帶領(lǐng)自己精心訓(xùn)練的五千步兵出征。
漢武帝聽了很高興,便準許李陵出兵,同時調(diào)強弩都尉路博德帶兵在途中接應(yīng)李陵軍。
路博德以前是伏波將軍,覺得給一個晚輩做后援軍很沒面子,便上奏:“秋天匈奴馬肥,最好不要與之交戰(zhàn)。臣希望能把李陵留到春天,同時領(lǐng)酒泉、張掖各五千騎兵從東西并擊西?;剑欢梢郧塬@單于?!?br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