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是一個極需要自律的職業(yè),歷史上的好皇帝,不是他能夠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面發(fā)展,而是他更會自律,更會控制住自己的欲望。
因為皇帝的職責(zé)是治國,整個國家的興亡都系于他一人身上,對整個國家而言,可謂是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。
所以,想當(dāng)一個好皇帝,很難!因為你連一些普通老百姓所能有的欲望都不能有。
舉個兩個相反的例子,春秋時期的衛(wèi)懿公,沒有什么劣跡,就愛養(yǎng)幾只鶴。
普通人看上去沒什么問題吧?養(yǎng)寵物而已。
可是衛(wèi)懿公最終鬧得民怨沸騰,國破家亡。
而與他相反的例子,千古圣君李世民,同樣愛養(yǎng)鳥,可他聽了魏征告訴他衛(wèi)懿公養(yǎng)鶴亡國的例子,他就把鳥兒全部放飛了,從此不再養(yǎng)鳥。
他是不愛鳥了嗎?不是!他是懂得自律,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。
這就是千古圣君的行事準(zhǔn)則!
弘治皇帝是個好皇帝,但肯定算不上千古圣君,所以,他自然沒有李世民那般變態(tài)的自律能力。
當(dāng)然,他還是可以的,他也沒有像李隆基那般得意忘形,從此君王不早朝。
龍顏大悅之后,弘治皇帝只是暫停了處理政務(wù),給自己放了個假,隨心所欲一次,帶著自己的大臣,來一場公費(fèi)出游——
他想去西山看看。
他很好奇西山的運(yùn)作情況,他也想順便在路上看看百姓在他治下的生活狀況。
崇文門外街距離西山五十多里,這一路過去,如果不停留,以馬車的速度,也要一個時辰左右的時間。
弘治皇帝想順便考察民情,自然不可能不停留。
實際上,他們一行人,在走出廣寧門的時候,就停了下來。
因為他們在這里遇上了一群不像流民的流民。
為什么這么說?
因為大明朝廷給流民的定義是:年饑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。
弘治皇帝遇上的這群人,精神狀態(tài)尚可,不像是以往那樣隨時可能餓死的流民,可他們是他徙者,也就是沒有路引,違反了保甲制的逃戶,所以按照規(guī)定,他們就是流民。
那他們是來干嘛的呢?
那當(dāng)然是來找工作、討生活的了。
西山煤業(yè),在京師外城的兩大城門口,也就是廣寧門和廣渠門門口,設(shè)立了招工點。
這些人,都是慕名而來的。
“壯士,你們這是從哪來?。俊?br/> 弘治皇帝知道這些人是來找工作的,再看他們大包小包、拖家?guī)Э诘臉幼樱挥米寲|廠番子和錦衣衛(wèi)打探情況也知道他們是流民,可看他們精神狀態(tài)尚可,所以弘治皇帝很好奇,他們從哪來,為什么要拖家?guī)Э诘貋怼?br/> 要知道,從成化六年起,大明就開始實行保甲制:十家為甲,十甲為保。一家有罪,九家舉報,若不舉報,十家皆有罪。
而到了如今的弘治十一年,保甲制度已經(jīng)在全國實行,強(qiáng)制要求每家門上掛牌,上寫丁口人數(shù)、姓名。
違反保甲制的代價可是很大啊!尤其大家家族觀念還很強(qiáng),連坐太可怕!
這些人,看上去精神狀態(tài)尚可,就算西山煤業(yè)待遇好,也完全沒有必要去違反?。?br/> 只有那些徹底沒了活路的人,才會冒著巨大的風(fēng)險去成為流民。
“回這位老爺?shù)脑?,小人是從密云而來?!?br/> 中年漢子十分憨厚,見問他話的弘治皇帝氣度不凡,有些緊張,所以也沒多想,直接就如實回答。
“哦,那你為什么拖家?guī)Э诔鰜戆??就算西山煤業(yè)待遇好,你完全可以辦好路引一個人來啊!你這樣……不是違反了保甲制,成為流民了嗎?”
弘治皇帝問出了心中的不解。
說實在話,如果不是心情好,他對中年漢子說話的語氣可不會這么……謹(jǐn)慎,畢竟對方是在違反他所認(rèn)可的保甲制。
“唉,這位老爺,小人這也是沒活路了,迫不得已才逃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