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空無邊,殘云如絮。
不得不說,華陽宮,昔日聞名于咸陽的太子宮,地勢之高位置之巧,恰可以看到大政殿這邊的狀況。
婚儀就在三日后,扶蘇很是珍惜自由身。
忽的,大政殿里,華衣長袖的朝臣們行云織雨般涌出朝堂。瞧他們立在大政殿前三五成群,聚在一起商談,想來應該是姬豪確實提了此事。
不過,以扶蘇的推測,這些朝臣只是對此事持著一種觀望的態(tài)度。要知道,目前秦國的官職體系還相當不成熟。
他的提議,對他們來說,確實新鮮。
當然他也相信其中也有許多精明的人物,推想到這樣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小小臣子竟然進言讓大王成立工部,背后是授了誰的意。
‘推波助瀾’這種美事,自然要靠他幾個積極向上勇于作為的弟弟。
但是歸根到底,能不能打動嬴政,還是要靠他自己。
工部的成立,只是他計劃中的一個小步驟。
秦漢本就是處在武人政治向文官政治過度的階段,窮兵黷武,也該終結了。
秦國這樣一個空前的獨一無二空前絕后的帝國,一旦成立,極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掌舵人。
雖然扶蘇現(xiàn)在還不是那個掌舵人,但是他最近思量一番,這些大臣們的想法,都囿于對先輩們經(jīng)驗的總結,逃脫不了時代的局限。
什么大一統(tǒng),統(tǒng)一度量衡,這樣的事情,早在軒轅黃帝統(tǒng)一華夏諸部落的時候就已經(jīng)做過。
面對即將建成的空前的帝國,說實話,嬴政、李斯這一幫人,怕是戰(zhàn)爭一結束,都懵了。
大一統(tǒng)本就是必然之趨勢,如何得以歸功于李斯一人之才。
總而言之,扶蘇相信,他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治理好這樣龐大的一個帝國。
一想到此,扶蘇更感前路漫漫,目光不由得又幽邃了起來。
三個月的時光,扶蘇依舊意氣風發(fā),甚至更為從容,尤其是和嬴政幾次交鋒下來,他卻對嬴政更有了信心。
因為嬴政雖然專橫霸道,可是他不是昏君。
嬴政不一定是他改革的助力,但也絕不是他改革的阻力!
明白了這一點,扶蘇自然信心倍增。
督造館舍的事情,雖然是他有意針對亡國貴族,但是器物技術和大型工程在他手上被結合起來,卻也讓他萌生了一種成立一個專門機構的想法。
也是這時候,扶蘇才注意到,秦國職官體系的建立雖然名目齊全,但是其實許多大臣手下并無職權。
嬴政憑借自己的喜好,任意選定一個臣子,將事務交由卿大夫之一。
天下之事,事無大小,皆取于上。
集權制的建立,即便承認君主至高無上,但是沒有系統(tǒng)的官僚體系隊伍做運轉用以維持整個帝國的良性運作。
僅僅靠著一己之力,去統(tǒng)治一個國家,就算是是孟子口中的圣人來了,也治不了這個國家。
————
章臺宮。
“以治理千里之地之法,治理萬里之疆……”
嬴政心中反復玩味著這句話。
自他攻下趙韓魏燕,秦國版圖何其大,可是他卻越感力不從心。
軍政大事需廷議朝會方能決斷,可各郡縣每日呈報上來的事務,多如牛毛。
但是他身為秦王,又豈能貪圖安逸,放著這些事情不去處理。
以治理千里之地之法,去治理萬里之疆……
雖然不愿意承認,但是嬴政知道,他能有今日的功績,確實和秦國祖輩們的勵精圖治不無關系。
而他的治國之道,嚴刑峻法,統(tǒng)治約束群臣和萬民,雖然此法甚是有效,可是他早已力不從心。